补气升阳: 用于气虚乏力、食少便溏、中气下陷(如久泻脱肛、子宫脱垂)、气虚发热等。
固表止汗: 用于表虚自汗(白天不活动也出汗)、容易感冒。
利水消肿: 用于气虚水肿(尤其是面部和下肢浮肿)。
生津养血: 用于气血两虚、血虚萎黄、内热消渴(糖尿病等阴虚症状)。
行滞通痹: 用于气虚血滞导致的痹痛麻木、半身不遂。
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: 用于气血亏虚导致的疮疡久溃不敛。
增强免疫力: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。
煎服(最常用): 取适量黄芪片(一般9-30克),加入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,然后煎煮。可单独煎煮,也可与其他中药配伍组成方剂煎煮。
代茶饮: 取几片黄芪(约5-10克)放入杯中,用沸水冲泡,加盖焖泡10-15分钟后即可饮用,可反复冲泡至味淡。
煲汤/煮粥: 在炖鸡汤、排骨汤或煮粥时,加入几片黄芪(约10-20克),可增加滋补功效。
适用人群
气虚乏力、精神不振、容易疲劳者。
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稀溏者。
体虚容易感冒、自汗(白天不活动也出汗)者。
气虚水肿(尤其是面部和下肢)者。
气血不足、面色萎黄、贫血者。
糖尿病等属于气阴两虚证者(需在医生指导下)。
疮疡久不收口者(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其他治疗)。
免疫力低下,需要增强体质者。
注意事项
辨证使用: 黄芪性偏温,主要用于气虚证。阴虚阳亢(如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)、实热(如高热、便秘、口舌生疮)、表实邪盛(如感冒初期恶寒发热无汗)等证候者慎用或禁用。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上火、腹胀等症状。
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: 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