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稱由來: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紋而得名,是白族傳統名特食品。
歷史淵源:據史書記載,唐代南詔時期已有探親訪友相互饋贈雕梅的風俗,有着悠久的歷史傳承。
產地分佈:主產區爲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和大理市,其中洱源縣最爲有名,素有 “梅子之鄉” 的美譽。
製作工藝
選材:選用剛泛黃的青梅,要求個頭大、肉質厚、色澤美、味道好,這樣的青梅是雕刻雕梅的上好原材料。
雕刻:先用石灰水把鹽梅浸泡,取出晾乾。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,從空隙處擠出梅核,中空如縷,輕輕壓啓成菊花狀、鋸齒形的梅餅。
醃製:將壓好的梅餅放入清水盆中,撒上少許食鹽,以去梅子酸味,然後放入砂罐,用上等紅糖、蜂蜜等浸漬數月,待梅餅呈金黃色時就可從瓶壇中取出食用。
特點及口感
外觀:做好的雕梅色澤金黃油亮,層層疊疊地碼在盤中,猶如一朵怒放的菊花,栩栩如生。
美食 大理雕梅
口感:食味清香、脆甜,酸中帶甜,沁人肺腑,生津解渴,開胃提神,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 和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成份。
文化意義
象徵意義:洱源縣白族姑娘大都從小就學製作雕梅,這項手藝往往成爲衡量一個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。在當地婚俗中,姑娘出嫁前,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精心雕制的雕梅作爲見面禮。
藝術價值:雕梅既是大理地區的一種美食,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藝品,體現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藝術創造力,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。
食用方式
直接食用:可作爲休閒時的果脯直接食用,酸甜可口,是解乏的絕佳好物。
烹飪食材:經過創新,雕梅還可用於製作多種美食,如雕梅扣肉、雕梅小排、雕梅脆皮魚等,將其酸甜的味道與其他食材相融合,創造出獨特的美味